【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里约对生态奥运的呼唤

里约对生态奥运的呼唤

历史上,各届奥运会既相似又相异。相似是因为都须遵循国际奥委会设定的基本规范,这些规范已成传统,具有历史延续性。相异,则是因为每届奥运会举办者都面临当时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因时而变。一百多年来的历届奥运会坚持传统,推陈出新,各领风骚,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如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对应用市场机制的创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将筹办融入城市建设等。

不少人的眼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似乎是一届“问题奥运会”、“吐槽奥运会”。开幕前,问题和麻烦接踵而至,诸如资金短缺,场馆建设逾期,寨卡病毒流行,反对者示威游行,帆船帆板比赛水域污染,奥运村装修草率等。开赛后,又有交通不便、真真假假的治安事件、俄罗斯代表团药检禁赛、国旗国歌错误、泳池水变色等。大大小小的负面故事为网民“吐槽”提供了无限空间。里约奥组委发言人8天中4次道歉,有些刻薄的外媒称其为“道歉先生”。然而,尽管问题和麻烦不断,里约奥运会仍然是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它标志着奥运会的转型。

现代奥运会度过120年的岁月,标志性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以其鲜明的扩张性,推动奥运会朝着“高大上”的方向一路狂奔。奥运会承载的任务越来越重,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修建场馆越来越时髦,赛后利用越来越困难。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1960年至2012年间的各届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实际开支均超出预算,无一幸免。2012年伦敦奥运会超出预算101%。据报道,2014年索契冬奥会竟然超出预算4倍,高达500多亿美元。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奥运举办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损害环境,有悖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而且为举办城市带来不可承受之重,导致诸多国家申奥积极性下降。资源消耗型的奥运会模式终于遇到资源不足的天花板,盛极而衰,改革势在必行。

2014年,国际奥委会推出《奥林匹克议程2020》的改革方案,将“可持续性”列为首要目标。巴西人准确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在申办时就明确提出要办一届“蓝色星球的绿色奥运”,将可持续性作为贯穿奥运会筹备和举办全过程的基线。里约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清新的生态奥运雏形。生态奥运的概念见之于里约奥运会的各个方面,最直观的是由仪式、会徽、吉祥物、奖牌等奥运标识组成的视觉形象。奥运标识从来就是承载奥运价值、传达办会理念的重要载体。里约奥运会紧紧扣住绿色、包容、和谐这些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将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奥运形象展示给世界。

里约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基于四个理念:富有感召的力量、和谐中的多样性、生机勃勃的自然及奥林匹克精神。构成会徽的蓝黄绿色三个舞者人形手腿相连,包裹着里约著名的面包山,这是奥运史上首次采取3D形象的会徽,设计极简练,含义极丰富,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里约奥运会吉祥物也反映了多元和谐的生态理念。名为“维尼休斯”的吉祥物综合多种野生动物,有“猫的敏捷,猴的霸气和鸟的优雅”,设计者称之体现了巴西文化和居民的多样性。残奥会吉祥物“汤姆”则综合巴西热带雨林的多种野生植物,取义克服困难,不断成长。

由巴西造币厂制造的5130枚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不仅象征着竞技运动的最高荣誉,而且在环保方面达到的新高度。每块奖牌重500克,其中银牌和铜牌的30%取自回收的银和铜。金牌的制造工艺完全不使用会污染环境的水银。制造奖牌绶带的原材料有一半取自回收的废塑料瓶。回收塑料瓶还用于多处公共场所的艺术品中,如科帕卡巴纳海滩上的奥运五环雕塑用了143磅回收塑料,博塔弗戈海滩麦当娜塑像由5000个回收的塑料瓶组成。里约还将新型塑料广泛地用于运动器械、人工草坪、体育设施等诸多领域,既提醒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塑料污染,也告诉人们合理使用塑料,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从来是奥运会的重头戏。里约奥运开幕式沿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用大写意的手法叙述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从无到有、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却又越来越为自然所威胁,不加节制的碳排放带来温室效应,导致冰川消溶,文明再度面临洪荒之灾。

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还环境以绿色,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里约开幕式颇具创意地展示了这一理念。国际奥委会规定,使用五环时,可用蓝黄黑绿红的彩色五环,也可只用单色。以往的开幕式多用耀眼的灯光,里约却用树木组成的全绿五环,显示让浓郁的绿色覆盖全球的雄心。组织者还别出心裁,以自然的新生为题,让入场的运动员和官员们每人播下一颗树种,多年后,里约的德奥多罗赛区公园将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奥林匹克林”,留下一份绿色的奥运遗产。

更难能可贵的是里约突破了就环境谈环境的狭窄“绿色奥运”观,将生态延伸到社会。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生态,也指社会生态,而且社会生态决定着自然生态,不能想象一个互不信任,冲突激烈的社会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充满爱心地呵护环境。巴西人口由原住民和来自欧、非、亚等大洲的移民构成,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让不同群体和谐相处,让不同的文化共生,需要寓多样于统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巴西作为一个民族大融炉,深知此理,开幕式不断强调包容、共生的社会价值。其中,贫民窟文化的表演可谓石破天惊。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巴西人敢于在世界面前自己“揭短”的坦诚,其实不然。它不是要歌颂脏乱差的贫民居住区,而是告诉世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尊重不同的文化,就是尊重不同的群体。勿庸讳言,巴西的贫民窟是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失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贫民窟文化具有鲜明草根性,孕育了大批艺术精英、足球豪杰和社会活动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贫民窟无疑要被改造,但是当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到贫民窟文化的价值时,改造就不仅仅是简单地拆除,代之以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而是要延续其文化衍生机理,保护其文化活力。这不仅对巴西,而且对踏上城市化道路的所有后发国家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里约奥运开幕式的具体制做也体现了生态奥运的精神。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恢宏的奥运开幕式必为大制作,需要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大投入,动辄上亿元的开支已经司空见惯。然而,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有力地挑战了这一思维定势。编导者用纸、弹力带、灯光、投影,这样一些低成本的素材和工具,极具创意地打造一个个虚拟而真实的场景,获得了用多少钱都“砸”不出来的效果,让人叹为观止。那个无始无终呈漩涡运动的火炬台,节能而高效。里约之后,如果谁还认为开幕式视觉盛宴必须大投入,那他不是懒汉就是笨伯。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果,将成为里约之后人们评价奥运会开幕式,乃至整个奥运会制作的新标准。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经历了政治奥运和经济奥运,无论哪种模式,都因其内在固有的缺陷,使奥运会的举办成为片面目标引导下的短期行为,以大量的资源换得短暂辉煌,是不可持续的。今天,一味向地球索取资源的工业文明正在为人与环境共生的生态文明所取代。里约奥运会告诉人们的正是两种文明转化过程中的奥运会转型。里约奥运会口号是“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呼唤生态奥运。尽管里约奥运会设计的实施因巴西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新近遇到的困难大打折扣,但对未来奥运会城市的影响依然是十分深远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上世纪40年代就称巴西为“未来之国”,里约奥运会所预示的何尝不是“未来的奥运”。

本文作者:任海

文章来源:《新体育》2016年第9期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