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国球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上)

国球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上)

前言

里约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我国健儿继北京和伦敦之后,在代表团整体状况欠佳时,又一次包揽了男女单打的金银牌并再次蝉联了团体赛的冠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自己在欢庆之余浮想联翩:数十年来,乒乓球运动在我国一直受到政府重视、国人爱戴和球迷支持,对此我们感同身受和由衷感谢!但是近年来,也时常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心里觉得不是滋味,甚至感到不平和委屈。我作为在乒乓球圈内工作多年的老教练,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程,能有机会与读者交流内心的感受,也是一件令人十分惬意的事情。

尽管有些人对中国乒乓球存在不同看法,但总体上关注度还是很高的。在这里,我将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过去、现状与未来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尽量喻之以理,不妥之处还望能够展开讨论,甚至引起争论。我总觉得:有人关注和参与,总比无人问津好得多。

乒乓现状 亦喜亦忧

近年来,为数不少的网友和球迷对发展和宣传乒乓球运动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功绩听而不闻,对屡创辉煌的运动成绩和成功经验视若无睹,对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艰辛付出视而不见,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略知皮毛,却总是以一种轻蔑不屑和一贯正确的态度居高临下地妄加评论,甚至是讽刺、挖苦或全盘否定,全然不顾事实和当事人的感受。我认为,这种态度对中国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是不公平和不尊重的!

客观分析,田径和游泳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三大球的对抗性和观赏性极强,因此,在普及、受众、参与和影响力方面,乒乓球确实无法与之同日而语。

但我始终认为,人们在对待竞技体育项目的个人选择上,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最好是以宽容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一些有益的讨论。

事实证明,乒乓球由于条件简单,实施方便,运动强度适中,能够强身健体,技巧性、兴趣性和对抗性兼而有之,因此是一项老少皆宜的竞技运动。

其实,乒乓球运动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前景岌岌可危,没有亮点。

上世纪60-80年代,中国乒乓球在国际舞台上一花独秀地占据了特殊地位,也是少数令国人和球迷引以为豪的项目,极大地满足了振兴民族精神的需要。在那段令人怀念的日子里,大家关注乒乓、议论乒乓和参与乒乓,全国上下掀起了乒乓球运动的热潮,很多人都能够像模像样地打上几拍,因此被誉为国球。当时国内乒坛的冠军和明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出色表现和感人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难怪在今天的球迷中,以中老年朋友居多。

国际乒联的发展至今已经将近百年,目前有220多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组织之一,拥有相当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在今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各代表团中担任旗手的乒乓球运动员就有5名,其中不乏欧洲的德国和奥地利等老牌体育强国。

我曾经与一些国外很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交流,他们非常喜爱乒乓球,并具有强烈的提高欲望,并不认为中国的优势可以永远保持下去,翻身仅是时间的问题。他们还谈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各国很有市场,欧洲各国的联赛就搞得如火如荼。据里约奥运会的黑马尼日利亚的阿鲁纳介绍,在他们的国家里,爱打乒乓球的老百姓成千上万。

眼下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在国内打乒乓球的人很多,看乒乓球人却相对较少,说白了,就是打着觉得好玩儿,但看着又感到不够刺激。在国外,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很多,但是赞助乒乓球项目的却很少,可能是与本国缺少优异成绩有关。以美国为例,私人的乒乓球训练会馆几乎每天人满为患,甚至需要提前预约,对象多为中产阶级,但是美国没有相对稳定的国家队、俱乐部和自己的项目联赛。我曾多次到国外进行项目推广,国外的儿童和少年运动员中,其实不乏天赋过人者,水平也与中国同等年龄的孩子不相上下,只是由于发展缺少方向,培养缺乏系统,开展缺乏经费,训练缺乏保证和教学缺乏师资,错过了最佳的培养和成长周期。

制胜规律 王者之道

1、引进做大 由弱变强

在许多不谙历史与内情的年轻球迷和网友眼中,乒乓球只是一项予取予求和自娱自乐的游戏,算不得真正的体育运动,甚至不可思议地想主动把这个为国争光的项目逐出奥运会而后快。

事实胜于雄辩。在世界体坛,的确存在一些国家自己玩儿的运动和赛事。如美式橄榄球就是一项仅在美国本土开展的竞技运动,由于冲撞凶狠、对抗激烈、感官刺激和组织成熟,深受美国人的青睐,并拥有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联盟和赛事,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又如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都属于民族的体育运动,逐渐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而泰国的藤球则真正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民族运动项目。

穷原竟委,乒乓球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后风靡于欧洲。19世纪伊始,欧洲人的防守型打法曾统治世界乒坛长达30年之久,之后日本的单面弧圈球打法又称霸了将近10年。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崛起后,也曾经历了近20年欧亚对抗的发展阶段,其中亦出现过失败、挫折和阵痛的多次起伏。因此,它绝不是一个闭门自造和自娱自乐的民族运动项目。

中国乒乓球运动真正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之初就立志做大做强,立意自力更生,探索制胜规律,追求打法领先,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亚洲人积极主动和快速多变的特点。中国乒乓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和由弱变强的艰辛过程,才发展到今天的长盛不衰,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于运动项目和竞技体育的实践,甚至是社会上相关行业的发展,都是一笔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事实证明,中国人是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才逐渐把所有对手打趴下的!

几代乒乓球选手依靠自身的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将一项从欧洲引进的球类运动推向顶峰,保持长盛不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们表现出一种职业的本分,应当令人尊敬!

有人把中国乒乓球今天的成绩看得过于容易,甚至说中国队出几个阵容,都能够随便拿世界冠军。这是不明就里和夸大其词!以我多年的专业经验客观地评价,中国的主力队员由于在发展方向、训练手段和打造力度上,略高于国外的主要对手,故近年来稍占优势。但是,大家的付出大致相同,实际的运动水平也都在伯仲之间,我国(尤其是男队)就是第二阵容出战,由于缺乏比赛经验和心里承重抗压的磨炼,都会凶多吉少。悉数我国历次世界大赛所有的单打冠军,都是来自球队前几号的团体阵容主力成员。

2、宏观指导 个性发挥

有许多的同行、网友和球迷总在强调自己所爱项目的特殊性,甚至提出某个打乒乓球的人不懂其他业务的看法,这是荒诞不经的谬论。从哲学的角度讲,宏观的共性规律一定是指导个性特殊规律的,尤其是竞技体育的球类项目,一定是在宏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项目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所有成功者的出色表演,都是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完美结合。

从宏观规律分析,事物发展至最高境界,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球类项目的制胜规律也是一脉相承的。意识的主导作用、速度的核心作用、力量的基础作用,以及攻防转换发展趋势和如何正确处理赛练关系等,都是所有的球类运动共同面对的课题。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在球类项目中,进攻和防守是比赛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谁能够抓住攻守平衡这个核心,实际上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中国乒乓球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解决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立意上,充分发挥了亚洲人快速灵敏和聪明睿智的特长,建立和形成了掌控全局的主动意识。在前三板中,争抢先手、积极进攻和强势发挥,力求先发制人。在衔接取势中,率先发动、先手发力和主动变化,力求赢得球势。在相持中,左右均衡、攻守平衡、连续进攻和强势对抗,力求体现打法的实力与威胁。在防反中,加强防守技术的稳定性、压迫性、侵略性和对抗性,随时积极转换攻防,力求体现打法的厚度与弹性。上述四大环节紧密结合,贯穿和体现出强势霸道、积极主动和快速多变的战略意图,塑造出领先超前的打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

欲达目的,中国运动员将速度、力量和旋转融为一体,将争抢、进攻、衔接、相持和防反融为一体,强化和突出速度的核心作用,一系列打法与技术的创新都是围绕上述思路而实施的,追求打法领先、加强击球质量和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竞技体育的奋斗目标肯定是拿金牌和夺锦标,本无可厚非。中国乒乓球则不然,在夺取金牌的同时,一定要获得打法的领先,以求从根本上击溃对手。夺金牌与争领先都是硬指标,两者在高端实现统一,就是中国乒乓球奉行的发展之道。

同生一块土壤,同处一种制度,同在一种环境,同是一个条件,为什么有的竞技项目能够获得成功和发展,有的项目却止步不前或每况愈下,关键在于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没有找到相应的制胜规律。

中国乒乓球打法和技术发展理念涵括了球类项目的基本原理,清晰明确的发展理念,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科学先进的打造手段,是值得其他球类项目借鉴的规律和经验。

3、海纳百川 大气兼容

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通过敏锐的观察,汲取和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放下身段,敢于推陈出新和自我否定,结合自身的特点,站在新的高度,在引进与发展和继承与创新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和再次创造。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教练率领下,创造出多球训练的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立即将它引进、扶植到自己的训练中,并进行充实、完善和再创。几十年下来,多球训练法已经成为中国乒乓球最为有效的强化训练手段。又如正手抢拉半出台球的技术来自韩国的金泽洙和比利时的赛弗,反手台内拧拉的技术起源于捷克的科贝尔,这些在当时只是有助于进攻的过渡性技术。中国队马上看到了其中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在及时引进的同时,加大了击球的争抢意识和质量威胁,将它们发展成当今最为先进的进攻利器!

历史功绩 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乒乓球长盛不衰,国手们不断在世界乒坛包揽称霸,造成了缺乏悬念和差距拉大的尴尬,在民众和球迷中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有些人就跳出来,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什么“乒乓球是枯燥无味的游戏”,什么“外国人在陪太子读书,没有意思”,甚至叫嚷“乒乓球应该从奥运会踢出去”。

其实,奥运会是综合国力的展示。近几届奥运会中,随着国家强大和竞技体育崛起,使得一些老牌的体育强国感受到潜在的威胁。不断听到如此迎合西方媒体的言论,自己的心中着实不是滋味。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将乒乓球项目逐出的意思,反观美国人对游泳、田径和NBA等传统优势,在引以为荣的同时,也没有苛刻挑剔指责和妄自菲薄的自贬。因此,我觉得那些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重温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处在百废待兴的创业状态。乒乓球在国际赛场上所向披靡和为国争光,的确为扩大国家影响,振奋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目前,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三大赛中,一共夺得了221个冠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打法与技战术的发明创造中,中国也占据了总数的2/3,为项目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乒乓球的创业历程、追求高度、骄人战绩和拼搏精神,都在民族文化的辉煌篇章中,留下了令人震撼的一页。

1、来源实践 宝贵财富

一些对乒乓球运动带有偏见的人忽视了几代运动员、教练员对项目的真情挚爱和艰苦付出,忽视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感恩回报的强烈愿望,忽视了他们在精神层面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乒乓球队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总结和提炼,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励志格言,如“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次搏”,“从领奖台走下来,一切从零开始”。经过传播,这些名言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挥着激励、调动作用。

徐寅生同志1965年“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当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批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通过主动邀请美国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用小球推动了地球。

这些不争之事都是中国乒乓在上层建筑层面做出的贡献,值得肯定和令人缅怀。

2、乒乓文化 丰富多彩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乒乓球的发展则是一种社会实践。多年来,几代人总结和提炼的理念与做法都是前所未有的,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行业文化。平心而论,乒乓文化在许多方面对竞技体育的提高,乃至社会上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启示、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首先是发展理念。

中国乒乓球提出了“敌无我有、敌有我精、敌精我变、敌变我新”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追求目标和精神境界。

为了强化力度,中国乒乓球提出了“高于实战、难于实战、强于实战”的打造原则,作为制定计划和衡量球队的标尺。

为了坚定信念、激励斗志和弘扬血性,中国乒乓球提出了“挑战性格、挑战极限、挑战规律、挑战自我”的豪言壮语和攻关方向。

为了长盛不衰和持续发展,中国队除奥运会外,在取得成绩后绝不庆功,而是全队集中,从总教练、主教练开始自检、自查和问责,刻意寻问题、找差距和挖隐患,不留情面,人人过关,教练组甚至还提出“只有无能的教练,没有无能的运动员”的苛刻要求。

其次是创建理论。

在世界上,中国是乒乓球运动的大国和强国,对运动的发展理念和制胜规律有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理论和发明创造。

划分发展阶段——中国乒乓球根据项目发展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阶段,从中总结出项目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轨迹。

提炼五大元素——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乒乓球首次总结出运动项目的五大元素,即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并将速度、力量和旋转视为动力元素,将弧线和落点划为空间元素,率先在理论上解决了各种运动元素的性能、功效、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确立了追求方向和理论依据。

提出指导思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队就根据世界乒坛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国情、特点、能力,以及对于实践规律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制定出发展打法的指导思想,其特点在于领先超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便于记忆、理解、操作和真正具有指导意义,每隔几年,都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用以指导全国业内的打法发展和训练。事实证明,中国队历代精英的打法和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他们与指导思想的提出、贯彻和执行,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遵循用人之道——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世界大赛时,在组阵、选拔和用人上也是具有原则和标准的,具体为:比赛能力重于训练能力,外战成绩重于内战成绩,大赛表现重于小赛表现,决赛时刻发挥重于一般时刻发挥。遵循上述原则,中国队大赛中选用的人才基本能做到发挥稳定和令人放心。

再次是文化建设。

眼下,中国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现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乒乓界和教育系统联手创建了全国第一所运动专项的高等院校——中国乒乓球学院,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搭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

在教练员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乒乓球队打破以往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直接转型执教的“世袭”观念,退役的冠军们只有在真正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才能够获得执教资格,这已成为一项制度。

3、理论为先 重在实践

凡是屡获成功的事物,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在实践层面总结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过程,确实值得深思。

(一)锐意竞争 致胜要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乒乓球由于一度工作不利,滑入低谷。通过对兴衰规律的总结,球队认识到同样的付出、排名和期望值,为何在重大比赛中的结果会截然不同,问题就出在因胜生骄而疏于竞争,导致心理不硬和战斗力下降。

从此刻开始,中国队引进竞争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队伍的竞争体系,及时总结出“竞争需要激情,激情需要调动,调动需要刺激,刺激需要到位,必须触及灵魂”的实践理念,结合每次大赛任务的需要,对竞争的办法不断创新,意在调动全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打造人性、弘扬血性和挑战人的心理底线,以期提高自我调动、激情释放的水平和大赛中承重抗压的战斗力。在操作实施、心理抗压、选拔阵容和以赛带练方面,都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竞争、创新与训练相结合的打造模式,是对原有训练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目前,中国队已经把球队的竞争机制视为关系球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致胜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

(二)不断创新 动力源泉

中国乒乓球队历来把创新当作是发展的生命线和提高运动水平的动力源泉,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做法。

在对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上,教练组深刻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新生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如果能够提前下手、提前实践和提前运用,待到主要对手发现、引进、模仿和熟练之时,我们就会赢得再创和培养新生力量的时间。

在打法的发展与创新中,确立了一元化的标准,即通过创新形成的打法和技术必须是先进和超前的,具有对抗实力和统治力,经得起对手钻研推敲和时间与实战的检验,绝非一时以巧取胜和以奇致胜,更不是偷鸡摸狗或胜之不武的权宜之计。

球队创新,需要总教练、主教练对项目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徐寅生提出速度与旋转的结合。90年代初期,蔡振华提出上旋球将成为今后对抗的主要方式,以及攻防转换的衔接理论,至今还影响和指导着实践。中国乒乓球历来追求高端求创,为了提供理论依据,教练组及时提出“高端突破、集核释放”的宏观指导思想,以求创新后的打法和技术都能够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并将其作为检验创新实效的标准。

球队还总结出“局部突破、带动全局”的实施办法,即首先总结、归纳和提炼某一个体或某一局部技术创新,再举一反三地评估和展望其实用价值,最后才能依理逐步扩展和应用到全局,实现宏观和整体的发展与提高。

(三)继承发展 洋为中用

总结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队的实践,在技战术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对直板打法的继承发展和横板两面拉打法的洋为中用。

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中国乒乓球存在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历来以创新促发展,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在创新的前提下继动的发展,它在90年代曾面临极大的困境。中国队在以后的实践中继承了直握球板的特长,既保持了积极主动和快速多变的传统特色,又在打法上由反手推挡发展成直板横打,在器材上由正胶发展成为反胶,在表现形式上由以近台正手进攻和台内争抢为主发展成全台正反手攻防的强势对抗,在打法结构上由单纯的进攻发展成集进攻、相持、控制和攻防为一体的实战系统。

60年来,中国直板快攻打法的代表人物可谓代代更新,层出不穷。从上世纪50年逐步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乒坛的主流打法。中国人在将其引进的同时,从发展理念、打法风格、技术特点和训练方法上,融入了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使得这种打法在中国的土壤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通过中国式的再造和培养,王励勤的相持实力已经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继科的击球质量也超过了势大力沉的欧洲猛男,马龙的速度、变化和实力的完美结合凝聚着横板与直板的精华,成为洋为中用的典范。

本文作者:李晓东,原中国乒乓球队资深教练员,在国家队执教近30年,曾先后担任女队教练组长和男队教练员,培养世界冠军和奥运金牌选手十余人,近年来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国际推广,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上海体院客座教授。

文章来源:《新体育》2016年第10期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