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中国女排接应之痛

中国女排接应之痛

强力接应在中国排球战术体系中水土不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身体素质上的天然劣势之外,技术风格、训练体系和战术要求都和欧美大部分走强力接应路线的球队有显著不同。

 

综合能力接近龚翔宇的人仍没出现

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落幕,天津女排在强力外援巴尔加斯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仍然以赛季仅负一场的优异表现再度蝉联冠军,使近几年“冠军归属没有悬念”的说法再次成为现实。

纵观中国的排超联赛,结合去年中国女排在奥运资格赛中的表现,以及意大利和土耳其超级联赛、世界女排俱乐部总决赛等强队的对决,必须承认中国联赛水平和欧洲高质量联赛的差距。尤其是目前的攻防体系,在没有强力接应的情况下,不管是联赛的各支队伍,还是国字号层面的青年队、成年队,都在短时间内无法对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换代。从最新公布的国家队集训名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接应的位置上,尽管“为龚翔宇寻找替补”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至今为止,哪怕是可以接近龚翔宇综合能力的人仍然没有出现。

与此同时,欧美各支球队呈现出了和中国女排完全不同的态势,一些长期处于二流水平的女排队伍因为接应位置的火力增强,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球队之列。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归化了巴尔加斯的土耳其队。

其实,如果回看过去20年的世界女排重要赛事资料,由于一名球员而改变一支球队实力的战例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强力接应打法盛行之后。无论是已经隐退江湖的俄罗斯名将加莫娃、斯洛特耶斯,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塞尔维亚选手博斯科维奇、意大利的埃格努、土耳其的巴尔加斯,她们在球场上表现出的进攻实力,在自己的队伍陷入多回合较量时那种一锤定音的能力,确实让人惊叹。

从世界女子排球的发展历史来看,强力接应的出现毫无疑问与自由人规则有直接关系。只有在自由人规则实施后,各队的接应队员才能最小程度地参与本方的防守,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到进攻中去。回顾过去20年国际排坛重要赛事的成绩,不难发现,如果没有比较成熟的攻防体系,强力接应个人能力再强,球队也无法在整体上 取得成绩突破。

 

中国的强力接应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有一些物理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在发力动作完全一致、动作速率绝对相同的情况下,决定动作效率的根本是做动作人自身的力量。通俗地说,找两个身高和体重完全一样的人,用同样的动作和完全一致的速率去击打重量完全相同的球,能把球打得更远或更重的一定是胳膊更粗的人。从这方面来说,欧美人在天生的力量上比亚洲人更出色。因此,强力接应无一例外都属于欧美。

关于强力接应,当它的打法开始趋于流行时,亚洲的教练员们不可能不关注和研究。当年郎平把邱爱华的后攻加入到战术体系,近邻日本、韩国宁可放弃阵容的平衡性,也要把技术短板明显的长冈望悠和金熙珍作为主力培养与使用。这是亚洲球队希望在强力接应打法的潮流中寻找突破的尝试,但是最终都没有真正接近欧美球队在这一流派中的高度。

强力接应在中国排球战术体系中水土不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身体素质上的天然劣势之外,技术风格、训练体系和战术要求都和欧美大部分走强力接应路线的球队有显著不同。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女排进入世界一流球队行列,靠的是“比亚洲队更高、比欧美队更快”的战术指导思想。随着中国女排在世界三大赛事中夺得五连冠,这种风格成为当时独领风骚的打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技术流、战术流都是女排强队推崇的发展方向。那个阶段,以高举高打为标志的苏联队在中日美三支女排劲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之后的古巴女排更是由于两名二传的发球、扣球和拦网能力出色,将高快结合、技术全面的战术特点发挥到极致。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队技术和战术指导思想为世界女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得当时的各种战术打法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一些现在已经绝迹的战术名称都成为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

1994年,国际排联大幅度修改规则,取消了发球区限制和接发球持球的规定,允许运动员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球。1996年,国际排联推出了自由人规则。两年后,国际排联又将已经沿用了数十年的计分办法从发球得分制改成了每球得分制。这些变化都是为了增强排球比赛的观赏性,打破已经形成的强弱分明格局。

不可否认,国际排联这些变革措施的确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以战术多样化著称的亚洲球队来说,保持住自己的风格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自身风格已经深入骨髓,却发现和世界强队的差距在慢慢拉大。这种痛苦不是球队输了一些球那么简单,更可能导致对攻防体系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年轻接应球员不要弄成四不像

在接应位置上,中国女排走的一直是“全面”的道路,以至于到现在还会在很多直播平台上听到“接应二传”这样的称谓。从最早的陈招娣到之后的郑美珠、巫丹,再到周苏红直至现在的龚翔宇,任何一位都能冠以“全能战士”的美誉。这是中国女排的一种风格、一种特色,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看不出任何可能改变这种风格的迹象。

没有强力接应,意味着在场上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多承担一些,意味着只能更多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与对手抗衡。具体到接应位置的运动员,既然自己的进攻没有那么强势,就需要在保障、串联等环节为球队付出更多。

现役国家队主力接应龚翔宇除了在暴露性强攻方面的能力稍弱之外,其他方面都在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中国女排在接应位置上的标杆。要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强力接应在哪里,也不是龚翔宇的替补在哪里,而是未来的年轻接应球员不要被一些奇奇怪怪的理念弄成四不像 :既不具备强力接应的进攻能力,又没有龚翔宇那样扎实的基本功和串联能力,到头来哪项技术都拿不出手、看不了家,这才是中国女排无法承受的接应之痛。

作者:张登辉

来源:《新体育》2024年第4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