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微访谈 > 王晓亮 冰球人生

王晓亮 冰球人生

         未来,王晓亮想在冰球的赛场上继续奉献。这是他投入了大半辈子的事业,无论在教师、裁判还是教练员的岗位。中国冰球在国际赛场上竞争力不强,只有越过一次次失败,依然保持热情,才能铸就成功。

 

首次登上冬奥会的赛场,虽然比赛最终失利,但并不影响现场观众见证历史的激动心情。

赛场边一位四十多岁的工作人员正在带领志愿者维护场地,炽热的目光不时投向球场上的中国队员,看着他们胸前的五星红旗,内心充满自豪感。随后,他缓缓退场,脚下的冰刀划过他征战半生的冰面,关于冰球的种种往事逐渐浮现在脑海中。

王晓亮,前中国青年队队长、国家队队员和全国冠军,仍在继续着他的冰球人生。

 

年少有为

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王晓亮和许多东北男孩一样,从小接触冰雪运动,但年幼时并未知晓冰球的存在,而是选择学习速度滑冰。一段时间后,王晓亮觉得这个项目比较枯燥。6岁那年,他偶然看了一场冰球训练,立刻对这个充满身体对抗和快节奏的集体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转向冰球赛场,将未来几十年的时光与热爱都奉献于此。

小学毕业后,王晓亮进入体校,接受专业冰球训练。体校的训练强度和频率很大,一周六天,每天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训练。虽然过程艰苦,但怀着一颗热爱冰球的心,王晓亮还是坚持下来。天道酬勤,两年后他升入专业队,之后又被选拔进入齐齐哈尔市成年队,当时他不过17岁。

接下来几年,王晓亮充分展现出他在冰球场上的天赋与实力,帮助齐齐哈尔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他成长为国青队队长,20岁时入选国家队。谈到那段青葱岁月,王晓亮记忆深刻,冰球带给他的不只是冠军与荣誉,还有面对逆境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000年的全国锦标赛决赛,王晓亮随齐齐哈尔队客场挑战强敌哈尔滨队。这场势均力敌的决赛在开局阶段出人意料。哈尔滨队先发制人,很快取得30领先,打得齐齐哈尔队措手不及。面对三球差距,齐齐哈尔队没有放弃,稳扎稳打,一球一球往回拼。最终,齐齐哈尔队连进五球,53反败为胜,王晓亮打入了反超比分的关键球。这场跌宕起伏的决赛刻入了王晓亮的脑海,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激励着他,走过20岁时的意气风发,30岁时的踌躇满志,以及40岁时的功成名就。

 

平昌记忆

2002年,王晓亮以优秀运动员身份就读北京体育大学本科,8年后返回北体大工作。谈及这段经历,王晓亮感慨 :“2002年之前在运动队取得的成绩与荣誉使我能来北京深造,在北体大几年本科以及硕士学习,奠定了我今天的发展,这两段历程对我的人生都很重要。”

从运动员转型成学生、高校教师,王晓亮仍然奋斗在冰雪第一线。那几年,他参加了许多国内和国际的重要赛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表现得到认可,经过层层选拔,入选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表演团队。

从项目开始到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每一天都是压力与重任并存。王晓亮一度想放弃这个机会,转而让军人完成。他认为,这种重大的代表国家形象的表演场合,学生和军人相比,在完成度等方面欠缺火候,无法达到导演的要求。

不过,学生们的意志与潜力超乎王晓亮的意料,他们用一个星期时间完成了 导演组用电脑设计的的一组动作。这件事给王晓亮极大的信心,他希望带领孩 子们圆梦平昌,弥补自己运动员时期没能参加冬奥会的遗憾。他对孩子们说 “这可能是你们一辈子,甚至是下一代一辈子都不会再经历一次的活动,绝对意义非凡。”

多年后,回想起在平昌的“北京八分钟”准备过程,王晓亮感慨万分。来到平昌,团队准备工作遇到困难。韩国当时天气寒冷,刮风下雪,给团队准备和表演带来不利影响。闭幕式体育场方面对王晓亮团队的接待明显不如北京方面用心,往往要等待十几个小时,才能获得一个小时的场地使用权。

为了“北京八分钟”的完美展示,这支200多人的表演团队克服天气与环境的挑战,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也为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积攒了创造奇迹的力量。那是一段王晓亮与30名 学生并肩作战的难忘岁月。从最初的质疑,到准备过程中的信任,再到最后演出的完美谢幕,表演是献给全世界的,但幕后故事属于王晓亮和孩子们。

 

圆梦北京

经过平昌冬奥会的洗礼后,王晓亮顺利加入北京冬奥会的赛事组织。他说 “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奥运会是一生的梦想。

我当运动员时没有实现这个梦,但有机会参加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不管以什么形式,都令人难忘。当时,我正处于人生 中精力最充沛的阶段,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遇和精力了。能够参加两届冬奥会,很幸运也很重要。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王晓亮担任雪童服务监督。雪童是志愿者的一个类别,在冰球比赛的一分钟暂停时间内,上场将损耗 严 重 的 冰 面完整清理,确保比赛顺利完成。王晓亮对这类管理工作有一定经验,他严格要求16名雪童在45秒内清理完冰面。

王晓亮领衔的雪童团队没有出现一次失误,高质量完成赛事服务任务,受到国际奥委会、国际冰联以及北京奥组委的表扬其工作视频被当作案例在国际上展示讲解。

王晓亮说 “我花50%的精力就做好了在冬奥会的本职工作,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享受赛事,因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在家门口接触世界排名前十的强队。我几乎每天都在场边观看和学习他们的训练和比赛,了解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冰球运动的国际走向。”工作之余,王晓亮还是一名国家级教练员和国际级裁判员,近距离体验北京冬奥会高水平冰球赛事,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北京冬奥会后,王晓亮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日常在学校教学,还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征战全国冰球锦标赛。和注重冰上训练的传统模式不同,王晓亮的球队将一半时间分配到陆地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他结合短道速滑和国外优秀球队技术特点制定的。这样另辟蹊径的方式,帮助球队在2023年历史性地打进全国锦标赛决赛,获得亚军。队中有很多球员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的志愿工作,岗位正是雪童。如此看来,王晓亮与冬奥会的缘分仍在持续。

问路前方

近些年来,冰球也归化了一些外籍球员。关于这种现象,王晓亮说 “归化运动员带来的是一种短期效应,短期内能带领我们取得一定成绩。但从长远看,还是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即国家利用归化球员的短期效应,规划整个冰球运动的发展。”

国际冰联在2001年后实行分级赛制,球队按照成绩被分入顶级组、甲级组和乙级组,每年展开升降级比赛。目前,中国男子冰球队在甲级B组,处于中等偏下的档次,在中国队面前 有顶级组的16支球队和甲级A组 的6支球队。根据冬奥会的选拔赛制,只有12支球队能进入2026年 米 兰 赛场。中国队依靠归化球员才在最近几年 升入甲级B组,获得米兰冬奥会参赛名额的难度很大。

经过北京冬奥会的洗礼,中国冰球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南北方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在国内赛事方面,青少年冰球赛事体系逐渐完善,初、高中都有较大规模的地区或全国性比赛。王晓亮认为,推动中国冰球普及是国家的整体规划,只要脚踏实地、立足未来,一步一步地制定方案并有效执行,不论什么项目都能取得一定成果。

王晓亮对中国冰球建言献策 “北美的职业冰球联赛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我们联赛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人家相比肯定有差距。能借鉴的东西很多,但 还是要先把水平搞上去,才能在商业市场上有所突破。要吸取他们的长处,结合国内实际,制定一条符合我们的发展道路。”

未来,王晓亮想在冰球的赛场上继续奉献。这是他投入了大半辈子的事业,无论在教师、裁判还是教练员的岗位。中国冰球在国际赛场上竞争力不强,只有越过一次次失败,依然保持热情,才能铸就成功。

作者:董杭峰 王健舒

来源:《新体育》2024年第2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