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中国男排 希望重新起飞

中国男排 希望重新起飞

         世界联赛结束后,中国男排需正视差距、厘清路径,将赢的信念植入身体,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赢得尊严与荣耀。

 

比分定格在1917,中国男排在世界联赛最后一场比赛中,击败了世界排名前十的古巴队,终结了八连败。5局苦战中,中国队进攻不占优,靠高效的得分方式、发球与防守环节的针对性布置实现翻盘。在关键分的拼抢中,全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与成熟。

主教练海宁上任以来,中国男排的变化有迹可循。从挑战者杯夺冠、重返世界联赛,到西安站连胜强敌、末战的精彩逆转,队伍正在一点点重新雕刻。中国排协大胆起用外教、改革联赛结构、鼓励球员留洋,申办2025年世界联赛首站与总决赛,这些举措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男排希望重新起飞。

 

三站比赛 跌宕起伏

世界联赛西安站首战,在老对手日本队节奏紧凑、调动频繁的进攻下,中国队显得难以招架,防守漏洞频现,以03告负。短短24小时后,中国队在与世锦赛亚军塞尔维亚队的比赛中恢复状态,不仅防守严密,极具攻击力的发球也屡屡破坏对手一传,以30获胜。随后与荷兰队交锋,中国队乘胜追击,在先失一局的不利局面下连扳三局,以31取胜。但面对节奏快、进攻犀利的土耳其队,中国队暴露出攻防不平衡的短板,以03失利。首站的战绩虽然不尽完美,但队伍展现出一定的调整能力与韧劲,快速打法初见成效,接发球、拦防、小球串联等环节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进入芝加哥站,中国队深陷连败泥潭。首战面对美国队,中国队一度21领先,关键时刻经验稍逊,以23惜败于多名奥运选手回归的东道主。之后对巴西、意大利与加拿大等强手,中国队连续遭遇零封,三场皆墨,不仅多个环节全面落后,士气也受到影响。

转战波兰格但斯克,中国队努力在挣扎中寻找突破。面对奥运冠军法国队,中国队先胜一局,以13告负。随后的两场比赛,中国队关键分失误频现,先后以03不敌伊朗与保加利亚,累计八连败。最后一战迎战实力不俗的古巴队,中国男排在决胜局落后的情况下顶住压力,连救三个赛点,最终以32艰难拿下第三场胜利,为分站赛征程画上句号。

三站12场,中国队39负积9分,与塞尔维亚和土耳其胜场相同,因小分劣势排名第17位,仅高于111负的荷兰队。

 

洋帅驾到 打破常规

维塔尔•海宁踏入训练馆时,没有人能确切预料这位履历斐然、性格张扬的欧洲教练,会以怎样的方式改造多年徘徊于世界二三流水平的中国男排。

海宁出生于1969年,来自比利时林堡省马塞克市,球员时代打二传,16岁加入家乡俱乐部,曾任比利时国家队队长。他效力的球队10次夺得比利时全国联赛冠军,海宁是那个时代比利时排坛的代表人物。

海宁声名远扬,是转型当教练后的18年。他从母队马塞克起步,用6年时间将队伍带回巅峰,四夺联赛冠军、五次称霸杯赛,两度荣膺比利时最佳教练。此后十余年,他辗转土耳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排球强国,在俱乐部层面积累了深厚的战术功底与管理经验。在德国腓特烈港,他率队实现德国杯与超级杯三连冠。在意大利佩鲁贾,球队赢得超级杯并跻身欧冠四强。

在国家队赛场上,2014年,海宁率德国男排获世锦赛铜牌。2018年执掌波兰男排后,他带队在世锦赛力压巴西夺冠,终结球队长达20年没有世界大赛冠军的历史,波兰队的世界排名一度升至前三。他本人被媒体誉为“战术革新的典范”。2022年起,他首次执教女排,带领德国队出战多项国际赛事,成为少数执教过男排和女排的主教练。

20244月,海宁成为中国男排历史上第二位外籍主帅。训练馆内,他挂起了醒目的标语——赢是王道。这句简单的口号背后,是一整套以胜利为导向的理念更新。他给球队设定了明确的阶段目标:保级、进前十、再冲击奥运资格。平日的训练中,他注重情绪调动和心理建设。他说:“我喜欢看到队员们互相提醒、叫好,开心快乐地打球,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老将江川说:“他教会我们热爱排球,不只是喜欢。”训练场上听到笑声,此后成了常态。

理念之外是直面现实。海宁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的训练模式相当于欧洲20年前的水平。为此,他不仅引进波兰前二传沃茨基加入教练组,还鼓励球员赴海外磨炼。彭世坤前往日本,张景胤赴法打球,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尝试。

在训练细节上,海宁体现出欧洲教练一贯的严谨与执着。他要求跳发球时速达到100公里以上,跳飘球也要稳定在60公里左右,每一次发球都要用测速枪监测。他还设计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惩罚机制:只要出现明显失误,比分即被拉回到16平,迫使球员在对抗中压制错误率。在他的推动下,球队由过去依赖高点强攻转向快速整体进攻,强调攻防转化节奏,推崇团队协作和“不到位也要快”的执行力。

选人用人上,海宁打破常规。排超联赛14支球队中的12支球队有球员进入集训名单,弱队球员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同时,“古董级”老将被召回,在今年3月的集训名单中,1995年以前出生的球员有7人,占23%35岁的副攻耿鑫、33岁的主攻季道帅重披战袍,破除了“30退役论”。

能者上,庸者下,老将发挥余热,中生代挑起大梁,新人增添活力。在这样的阵容调配下,海宁把赢的概念具体化。上任3个月后,他便率队夺得挑战者杯冠军,时隔六年重返世界男排联赛,展现出不俗风貌,改写了固有弱势局面。

正如海宁所说:“中国球员的身体素质并不差,缺的是赢球文化。要做到细节上5%的提高,可能需要35年的持续努力。”这个总是笑着走进球场,从不掩饰胜利渴望的男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中国男排的性格。

 

解决痼疾 需要时间

尽管比赛成绩有阶段性提高,但世界联赛暴露出中国男排在多个层面上的结构性短板,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不只是身高、力量,更体现在细节处理与系统建设上。海宁的到来为球队注入了国际化视野和改革动力,但真正的破局还需从体系出发。

西安站赛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赖亚文接受采访时指出:“肯定球队进步,也要清醒看到,中国男排的实力与世界强队仍有明显差距,发挥不稳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球员心态对战术执行力的影响大,个人技术和团队配合还有很大提高空间,伤病也客观上给球队带来一定困难。”

从数据看,中国队在核心技术环节全面落后。对保加利亚一役,全队扣球成功率仅为35%,副攻得分占比偏低,快攻几乎没有形成有效支撑。在拦防方面,副攻移动迟缓,难以形成有效封堵,面对日本、伊朗等以快变著称的对手屡遭穿透。在发球环节,中国队缺乏针对性发球策略,直接得分率偏低,关键分阶段的发球失误率甚至高达42%,远高于对手平均水平。相比伊朗、法国等球队的进攻能熟练切换十几种组合,中国男排战术体系的单一化问题逐渐暴露。

在西安站接连战胜塞尔维亚和荷兰后,中国男排一度被寄予厚望,但随即陷入八连败,整体状态呈现断崖式下滑,多场比赛在领先局面下被对手翻盘。这些失利并非偶然,而是心理建设与临场状态双重失衡的结果。赖亚文指出,从敢打敢拼到畏首畏尾,球员心理抗压能力不足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伤病与阵容深度也在困扰球队。张景胤因伤缺席多场比赛,导致主攻火力骤降,老将季道帅、俞元泰带伤出战,体能消耗很大,难以长期维持高强度对抗。年轻球员虽有亮点,但稳定性不足,如王滨对古巴队打下26分,却难以在其它比赛中打出同样表现。

青训体系的问题存在已久。中国U16男排在亚锦赛仅列第11名,留下历史最差战绩,暴露出技术粗糙、节奏脱节与心理脆弱等多重症结。不少青训教练仍停留在只看身高、练定点发力的旧模式上,对现代排球强调的节奏变化与脚步移动缺乏系统训练。此外,基层人才储备不足,1215岁男排注册人口大幅下滑,优质教练短缺,排球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奥运之路 点滴积累

西安站比赛结束后,国际排联的一位官员说:“中国男排的表现可能令人惊喜,但对我们来说,这在预料之中。我们始终相信中国男排拥有巨大的潜力,完全有机会重返奥运舞台。”

放眼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男排面临的不仅是实力上的追赶,还有制度变化带来的挑战。根据国际排联新公布的奥运资格分配方案,2028年奥运会男排项目将不再举行资格赛,而是通过1个东道主、5个洲际锦标赛冠军、3个世锦赛成绩靠前的队伍与3个世界排名靠前的队伍这四条路径,分配12个参赛名额。

海宁上任以来,中国男排世界排名经历了明显起伏。20244月,海宁接掌教鞭时,中国队位列第32位,处于近年来的低谷。2025年西安站连胜塞尔维亚与荷兰两支世界前十五的劲旅后,中国队排名一度升至第22位,创造近几个赛季的新高。但随后的八连败使得排名快速滑落,最低时跌至第27位。直至末战击败古巴后,中国队回升至第24位,依然处于世界排坛的中下游。这意味着2026年亚锦赛夺取冠军将成为中国男排争取奥运“门票“最现实的途径。

目前,亚洲排坛格局仍由日本与伊朗主导。日本男排快变节奏与战术多样性给对手造成很大压力。伊朗凭借经验与底蕴,近八届亚锦赛中四次问鼎。卡塔尔、韩国、巴林等也有不俗实力。反观中国男排,自1999年后再未染指这项赛事的冠军。在去年夺得国际排联男排挑战者杯的冠军后,海宁明确将2026年亚锦赛夺冠列为战略目标。若申办亚锦赛成功,中国队将在主场氛围的激励下迎来真正的破局机会。

通往胜利不靠一时爆发,而需点滴累积。从扣球的线路、速度到拦网的站位、高度,从青训的结构调整到心态的建设夯实,真正的起飞并非某一场比赛的胜利,而是体系进化更新的开始。未来的路上,中国男排需正视差距、厘清路径,将赢的信念植入身体,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洛杉矶的赛场,赢得尊严与荣耀。

●文 李连博 王健舒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8

新浪微博

热门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