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走出“虽败犹荣”
走出“虽败犹荣”
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天,跟几个球迷朋友聊天,众人还在为中国男篮亚洲杯决赛输给澳大利亚队议论纷纷,“可惜”“遗憾”“虽败犹荣”等说法不绝。89比90,当时这个场面和结果真是惊心动魄。那一瞬,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篮球在空中飞行,直到撞上篮筐前沿,留下的不是奇迹,而是中国队以最小分差落败。随之,无数中国球迷整齐划一地发出叹息之声。
回想那一幕,的确有理由让人心生很多“如果”。比赛还剩3.9秒,中国队握有控球权,最后一击怎么打,存在好几种选择。由当场比赛投篮手感最好的胡明轩在外线出手,并非不可取。当然,迫近一些再投篮,命中的可能性更大,强攻内线或造对手犯规也可,凡此种种都已是事后诸葛。最直接的“如果”莫过于胡明轩的投篮力量再大一点,弧线再高一点。说“惜败”,是因为此前不多时中国队还曾领先对手。
中国男篮以往大赛既有王仕鹏超远距离三分球打板进筐的神投,也有读秒时间中锋发边线球被对手断球的噩梦,一记“关键球”,或荣或辱,真是两重天。倘若比分悬殊,不可能得到“虽败犹荣”的评价。
与大比分的结果相比,毫厘之间定胜负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当事球员一辈子都难忘,尤其是以弱战强。比赛打到这个份上,只要存在取胜的可能,就要用智慧、意志,尽自己所能去争胜。最后时刻输球,“虽败犹荣”是球迷和媒体当评语的,不是球队用来自勉的,想都不能想。
竞技场上,此方1分之差落败,彼方的取胜都有些幸运的成分。“关键球”一说,指的是决定胜负的那个回合。当年中国女排被称赞“关键球”打得好,乒乓球的刘国正把“关键球”打神了,更成为佳话。
其实,没有哪支球队愿意折腾神经去打“关键球”,出现决胜球,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必须以非拿下不可的勇气去面对。中国男篮球员和教练说,最大的收获是提高自信,看到希望。此话远比“虽败犹荣”有分量,出自败军之口更难能可贵。这表明他们从那1分的得失中走出来,相信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哪怕又碰上决胜时刻,把不愿打“关键球”变为不怕打“关键球”,也是一种升华。
作者:汪大昭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