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
世运会的冷与热,新与旧,大与小
世运会的冷与热,新与旧,大与小
成都世运会赛场上,古老悠久的老运动让老观众着迷,未曾见过的新运动引发了新观众的好奇,非奥体育项目的跨国互动、体育文化的对话交流,为全民参与体育增添了新的切入点。
一
8月8日晚,成都世运会各竞赛场馆场地观赛热潮涌动:龙泉中学体育馆进行的荷球比赛,代表东道主参赛的是以郑州大学球员为主力的中国国家荷球队。
荷球自诞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引入中国也有20余年,但在绝大多数观众和记者看来,它是一个全然陌生的项目,就像出现在本次世运会上的很多项目一样。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观赛热情,每当中国队寻找到进攻机会时,观众都会发出巨大的加油助威声,如同他们在足球场上表现出的热情。
从荷球赛场来到位于成都市南部的高新体育中心综合馆,这里正在进行世运会男子南拳-南棍和女子南拳-南刀决赛,16名男女选手分别进行两个项目的决赛。看着金发碧眼的外国运动员操练起中国的传统武术,场外的观众颇为兴奋,无论他们的表现如何,得分多少,一概给予热烈的掌声。
这两种起源于不同地区的传统运动,在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正踏着世运会浪潮在天府之国自然交汇,碰撞出奇妙火花。
那一晚,距北京奥运会开幕日已过去17年。这期间,中国先后承办了一届冬季奥运会、一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两届亚洲运动会、一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世界军人运动会,还有田径、游泳世锦赛等不计其数的单项世界大赛。
二
不过,即使经历了如此密集的世界大赛,对于前来采访世运会的数百名国内记者,世运之旅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此前对它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非奥项目”以及多是小众项目层面,很多人在抵达赛场前,对其中的很多项目从未谋面。
也难怪,多年多来,国人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奥运项目上。世运会自1981年创办之日起,就一直强调自己的“非奥”属性。即便是射箭、皮划艇、攀岩、腰旗橄榄球等项目出现在本次世运的比赛名单中,人们还不禁发出疑问:“不是说都是非奥项目吗?”
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众多体育项 目无法在短时间内跻身奥运大家庭,大家决定“另起炉灶”,成立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搭建一个属于非奥项目的赛事平台,首届世运会于1981年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根据国际奥委会的现行相关规定,一个运动项目要进入人类体育最高等级奥运殿堂,需要通过多个门槛,其中,仅“全球参与国家或地区的数量”这一个要求,就能直接“劝退”绝大多数的项目。这些流行范围较小的运动项目要扩大影响,争取更多的参与者,便成为最大挑战。四年一度的世运会正是这些小众项目展示魅力、推广普及、融入世界的最好平台。
三
在天府公园内进行的浮士德球比赛,中国队没有参加,每天也能吸引不少成都市民前来观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有这样一个名字。
浮士德球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德国,早在1985年第二届世运会上就成为比赛设项。翻看世运会浮士德球的历年参赛队伍,只有欧洲和美洲国家。在成都,浮士德球首次“登陆”中国,一个新的小众项目就此走进了中国人、亚洲人的视野。但参赛队伍中仅增加了大洋洲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无队参加。
在世运会历史上,德国是在这个项目上成绩最好的国家,其次是奥地利队和巴西队。浮士德球的传播范围至今仍然很小,甚至在这些“优势”国家也属小众项目。 “我的国家是足球国度,玩浮士德球的人不多。”巴西运动员加布里埃尔•佩特里•赫克表示,在巴西,大概只有1000多人是浮士德球球场的“常客”,大部分巴西人更喜欢足球、排球等热门运动。
来自德国的大学生运动员约翰内斯•荣格劳森也表示,尽管浮士德球在德国被发扬光大,但其流行程度仍旧堪忧。他说:“世运会对于我们的项目来说意义重大。我们都不是专业选手,平时会打一些国家比赛。参加这样世界级的国际大赛,是向全世界展示这项运动的最好机会。希望通过这次世运会,让更多中国人爱上我们的项目。”加布里埃尔表示,如果有中国的参与,小众项目能更快步入全世界的大舞台。
天府公园内的大草坪上,一群看完比赛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在跟爸爸妈妈说也想玩这种“好玩的球”。世运会正在努力让体育回归“人本”,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这些“少见的”小众项目当中。
四
将体育项目发展与壮大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国家之上,这也许就是成都世运会能得到一致认可的重要因素。
相同的故事还发生在软式曲棍球赛场。男子项目决赛中,上届冠军瑞典队2比1战胜世锦赛冠军芬兰队,实现了世运会卫冕。
比赛结束后,为瑞典队打入致胜球的球员菲利普•埃里克松面对记者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中国首次组建国家队参与世运会软式曲棍球比赛,让他感到欣喜,这对软式曲棍球运动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前几天还拜访了中国队,和他们一起训练,大家相互交流很愉快。我相信,中国队一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软式曲棍球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的队伍今年2月才正式组建,这次的目标主要是向欧洲强队学习。”中国软式曲棍球队助理教练商亮宇对记者表示,这个流行于北欧的小众项目已经逐渐被中国体育界所接纳。如今,北京、上海等地的“体育入校园”中有了软式曲棍球的课程,上海多所高校还组织了区域联赛。
商亮宇说:“现在,不少运动员和参与者都是从曲棍球、冰球项目转项而来的。新项目进入国内,给此前老项目的运动员提供了更多机会,也是体育多元性与延展性的最好体现。”
“我们的责任是向全世界展示最好的(非奥)项目。”对于世运会初衷和目的,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在多个场合表示,成都打造了一扇空前精美的“橱窗”,“为未来的世运会主办城市设立了新标准”。成都世运会亦是一扇厚重大门,门后是中国体育多元发展的方向。
五
8月17日,世运会闭幕当天,何塞•佩鲁雷纳表示,龙舟、武术等今后将继续保留为世运会竞技项目。
本届世运会,龙舟、武术等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呈现了多场精彩的赛事。佩鲁雷纳指出,成都世运会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成功纳入竞赛日程,龙舟和武术等项目便是典型代表。“这些项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引以为傲的项目。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项目纳入其中。”
两项起源于中国的体育项目同时跻身世运赛场,让国人引以为傲。
8月9日,龙舟比赛开始,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名运动员参与角逐。比赛的结果与赛前人们想象中东道主将会“一枝独秀”不同,12支队伍参赛,有7支登上领奖台,印度尼西亚队以3金2银的成绩成为最大赢家,乌克兰队以2金1银1铜紧随其后,中国队取得两枚银牌。这个起源于中国的项目首次入世,便展现出国际化竞争态势。
中国龙舟运动员董滨瑞称:“龙舟目前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了,国外的选手也 很厉害。”
西班牙龙舟运动员洛雷托称:“我是鼓手,比赛中为我们队伍加油鼓劲。我也练皮划艇,我们非常喜欢龙舟运动,它是一种团队体育运动,我们龙舟队的队员们都是很好的朋友。”
今年端午节期间,美国、英国、巴西、阿根廷、泰国等多个国家 和 地区都举办了龙舟活动。这种以体育项目推动的文化交融背后,是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0万龙舟爱好者的参与基础。印度尼西亚、泰国等队均选拔了政府职员、大学生、农民等加入队伍,中国队员包括皮划艇选手和大学生龙舟爱好者,多元构成彰显了项目活力。
“这种现象表明,不少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已突破地域局限,世界早就是个地球村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专家宋秀平表示,与奥运会相比,世运会更像全球运动文化的展示舞台,通过独特定位和包容性机制,为全球体育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如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俄罗斯桑搏、泰国泰拳等项目均通过世运会展示民族文化特色,既促进跨文化理解,又避免体育文化被奥运项目完全主导。
西班牙龙舟队员蒙特阿古多表示:“我们使用中国制造的龙舟,训练时没安上龙头和龙尾,这次比赛让我们认识了‘更中国’的龙舟。听说中国很多地方都会组织传统龙舟赛,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参加。”
同样充满惊喜的还有武术项目,本届世运会的武术赛场,27岁的法国选手朱丽叶•沃切斯挽起最后一个剑花,在全场欢呼声中执剑抱拳,向观众行礼。这 位自6岁开始习武的法国女孩是欧洲知名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她说,永远无法窥探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参加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决赛的意大利选手劳拉•卡萨习武15年,是一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在读学生。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练习武术,来到中国参加世运会武术比赛是她的一场追梦之旅。
武术已入选2026年达喀尔青年奥运会比赛项目。从邀请项目、表演项目亮 相,到成为比赛项目,中华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获得广泛认可,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持续提升。
“年轻人的心态改变了,不再只专注于特定(奥运)项目。”何塞•佩鲁雷纳主席在多个场合表示,新一代对运动的多元化更感兴趣,“我们不局限于专业(奥运)路线,而是拥抱更多元化的运动。”这种趋势与世运会理念高度契合。世运会“抓住了运动的核心本质——游戏、玩耍、享受体育乐趣,吸纳的霹雳舞、无人机竞速等项目,因创新性和低门槛成为吸引大众的关键。
2025年的这个夏天,在成都世运会赛场上,古老悠久的老运动让老观众着迷,未曾见过的新运动引发了新观众的好奇,非奥体育项目的跨国互动、体育文化的对话交流,为全民参与体育增添了新的切入点。
●文 王东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