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斯诺克世锦赛 百年赛事的危机

         百年来,斯诺克世锦赛一直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举行。然而,这项氛围如此独特的赛事现在正面临着危机。

 

斯诺克世锦赛上,四届冠军约翰•希金斯努力打出一杆制胜的高分,观众席上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场馆内座无虚席,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因为这场紧张的对决太引人入胜了。哪怕有人在看台上不合时宜地咳嗽一声,都可能真的影响到比赛。

在这里,大多数噪音都会招致不满,打喷嚏会引来侧目,大声喊叫或站在球员视线范围内,都会被赶出去。要上厕所,至少必须憋到一局结束。进展顺利的情况下,10分钟能打完一局,如果陷入战术僵局,可能会持续3040分钟。曾经有一名男子吃糖发出声响太大,受到裁判告诫:“小心点,别把糖纸弄出声响。”

在体育界,像这样的场景不多见,在斯诺克运动中也很难见到,只可能发生在世锦赛上。49岁的希金斯是最优秀的台球选手之一,他承认在比赛中相当紧张,甚至落泪。百年来,斯诺克世锦赛一直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举行。然而,这项氛围如此独特的赛事现在正面临着危机。

 

世界在发展,斯诺克运动也在发展。全球化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体育。在外行看来,斯诺克是一种成年人玩的颇具绅士风度的台球。球更小,球袋更小,球台更大,选手穿着很考究,有时还系着领结,几乎完全是英国人的运动,充满了英国式的怀旧情调。

斯诺克世锦赛每年都在英国公共电视台播出,粉丝群体通常年龄偏大。上世纪,除了首位打出满分147分的加拿大选手克利夫•索本、泰国选手瓦塔纳和中国选手傅家俊之外,这项运动长期以来一直由英国人参与,也一直受英国人关注。1985年,世锦赛的受关注度达到顶峰,超过1/3英国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决赛,丹尼斯•泰勒以1817击败史蒂夫•戴维斯,夺得冠军。

如今,在英国大众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斯诺克可能排在足球、板球、橄榄球和F1之后。但每年这个时候的世锦赛,人们的关注会大幅上升,尤其是备受民众喜爱的奥沙利文参赛。2022年他夺得世界冠军,有近500万人观看了比赛。

斯诺克运动在过去几十年间蓬勃发展,得益于来自中国的巨大关注和参与,近年来又受到沙特的重视。沙特每年举办两项斯诺克大赛——利雅得锦标赛和沙特大师赛。尽管观众人数相对较少,但和沙特举办的许多体育赛事一样,这两项比赛场馆先进,奖金丰厚,冠军的总奖金逼近百万美元。

相比之下,英国克鲁斯堡剧院就显得过时了。自1977年以来,每年斯诺克世锦赛都在此举办。但因为只有980个座位,门票销售存在天生短板,收入和奖金也受到制约。奥沙利文在利雅得开办了一家斯诺克学院,他的观点相当直率。他表示:“我不喜欢克鲁斯堡,把世锦赛从这里移走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沙特会是个很棒的地方。”伊朗选手瓦菲说:“其它国家的比赛都光鲜亮丽,克鲁斯堡气味难闻极了。球员总想去个好地方。”

英国人巴里•赫恩是世锦赛的大股东,希望赛事再上一个台阶。赫恩称克鲁斯堡的设施已不再适用,需要与时俱进,并明确提及沙特举办世锦赛的可能性。他表示:“与其靠售出克鲁斯堡的门票赚几百万美元,不如从沙特拿到2600万美元的场地费,那样的话比赛奖金也能大幅提高。”

赫恩的公司在拳击运动中举足轻重,并且彻底革新了飞镖运动,将其引入更大的比赛场馆,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更舒适的观赛体验。在赫恩看来,飞镖未能进入沙特是因为那里不供应酒类,但斯诺克不应对沙特的资金诱惑无动于衷。在一些人看来,如果将世锦赛从克鲁斯堡移走,会使其失去独特的魅力。

 

曾经的“斯诺克皇帝”亨得利对克鲁斯堡再熟悉不过了。他曾七次捧起世锦赛奖杯,与奥沙利文并列夺冠次数最多。他从1986年到2012年连续27年参赛,如今回到这里担任解说员。他说:“如果表现不佳,这里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如果发挥出色,这里就是最棒的,是体育纯粹性的典范。这里是个剧院,天花板很低,座位很紧凑,观众就在周围。在这里比赛有一种特殊的亲密感觉,是大场地无法复制的。”

亨得利认为,虽然财务原因可以理解,但去海外办赛将是世锦赛的灾难,它将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世界上那么多斯诺克赛事可以办得尽可能盛大,尽可能赚钱,世锦赛可以留作最纯粹的斯诺克挑战。一个折中的办法是让这项赛事在英国各地轮流举办。

亨得利说:“我还没去过沙特,不过在电视上看过比赛。恕我直言,那里的氛围看起来确实有点冷清。世锦赛单场比赛的局数很多,决赛采用3518胜制,要打两天。在沙特比赛,球员们的表现不会太出色,因为顶级职业选手需要特殊的氛围和激情,来支撑自己在疲惫时仍能保持良好发挥。我完全理解赫恩的理由,但我是从球员的角度来说的。”

亨得利的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斯诺克元老的认同。六届冠军得主史蒂夫•戴维斯表示,如果世锦赛离开克鲁斯堡,那将是令人悲伤的一天。他与亨德利的看法一致,认为那种独特的氛围在其它地方无法复制。已退役的艾伦•麦克马纳斯批评道:“赫恩要么对他的钱包负责,要么对我们的运动负责。对我来说,世锦赛才最重要。”

现代体育场馆的设计重点在于视线、音响效果,最重要的是盈利潜力。克鲁斯堡剧院是斯诺克运动的圣地,其独特的气质为台球迷熟知,这些特质正是现代体育场馆欠缺的。克鲁斯堡对谢菲尔德这座城市意义重大,能带动近600万美元的经济价值。

这座英国北部城市不仅是斯诺克世锦赛的举办地,也是中国球员的聚集地。很多中国球员在这里训练和比赛,中国选手丁俊晖在这里有自己的斯诺克学院。2005年世锦赛冠军肖恩•墨菲说:“谢菲尔德这座工业城市的标志过去是钢铁,现在是斯诺克,二者是天作之合。”

然而,赛事期间从火车站走到比赛场地,丝毫感觉不到这里即将举行斯诺克运动的顶级盛事。这项赛事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亿人观看,在英国本土有100多小时的直播报道,但除了路灯柱上张贴的几张海报,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近在咫尺。

比赛期间,谢菲尔德天阴雨湿,气候寒冷。克鲁斯堡剧院对面的大屏幕前摆放着一排排红色的躺椅,供人们观赛,却空无一人。要是足球世界杯出现这样的场景,那简直无法想象。然而,斯诺克的全部魅力在赛场内部才得以展现。那种观众紧挨着选手,在现场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好比著名歌星在自家客厅里举办原声音乐会,是体育界少有的情景。

 

在老球员看来,离开斯诺克圣地克鲁斯堡,无异于对传统的背叛,赫恩则认为必须做出改变,要么扩大克鲁斯堡的规模,要么在谢菲尔德另寻新址,甚至移师海外。如今的球员们面对更多的奖金,自然不会拒绝。

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艾伦去年在利雅得锦标赛赢得了33万美元奖金,目前世界排名处于中游。他说:“我刚开始打斯诺克时,成为世锦赛冠军就是终极目标。我在这里打了19年,现在上场仍会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别处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氛围,要是换了地方,会让人很伤感。说到底,世界总在变化,金钱的力量也很大。如果世锦赛真的搬家,一部分人会叹息传统不再,但许多年后就会产生新的传统。”

艾伦和大多数现役球员一样,认为沙特的待遇非常好,球迷氛围也会有所改善。就像在中国那样,斯诺克球员们受到的招待如足球明星一般,到处是热情的球迷和红毯礼遇。

将斯诺克世锦赛从克鲁斯堡移走,就像把足总杯决赛从温布利球场移走,或把网球赛事从温布尔登移走一样大逆不道,但守旧派也必须看到这项赛事全球化的本质。今年参赛的32名选手中有10名中国选手,包括首夺冠军的赵心童,还有一名比利时选手、一名澳大利亚选手和一名伊朗选手。有这样的选手参赛,却每年都在英国第十大城市举行,确实很尴尬。

2010年世界冠军、澳大利亚选手尼尔•罗伯逊更倾向谢菲尔德能有更好的比赛场馆。他说:“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因为门票秒光而无法观看,场馆的容量只有900多人。世锦赛应该提供更大的比赛场地,将门票价格提高,增加选手奖金,增强与粉丝互动,让一切都变得更好。”

在沙特,球员们受到了极好的待遇,一切堪称完美,奖金、场地、比赛条件都无可挑剔。唯一的问题是现场观众没什么热情,观看比赛的人寥寥无几,球员感觉更像是在完成任务而非比赛。罗伯逊说:“希望明年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但说到世锦赛,我百分之百支持留在谢菲尔德。”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许多体育项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是扩大规模、发展,失去传统和历史的韵味,还是停滞不前、拒绝眼前的金钱诱惑?克鲁斯堡的世锦赛合同将于2027年到期,在与谢菲尔德市政府谈判后,赫恩看到积极信号,态度突然缓和,预计今年会有一个解决方案。赫恩说:“双方都在考虑妥协,我们可以做些事情,让赛事继续在这里举办,同时为球员们提供更多的奖金。我们只需找到额外的那一点帮助,希望能由政府牵头,确保这项赛事能留下来,毕竟这里是斯诺克的家。”

●文 王敬泽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