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网球运动产业 热潮与挑战共存
近两年,中国网球运动迎来高光时刻。郑钦文在巴黎奥运摘金,王欣瑜于WTA500柏林站获得亚军,多位球员在国际赛事大放异彩,国内随之掀起网球热潮。在这蓬勃向上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人口跃升 规模扩张展新貌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球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达25188388人,较2021年增长28.03%,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网球人口区域集中特征明显,广东、四川、湖北、北京、浙江五省市占全国总量40%以上,中南、华东地区占比较大,东北和西北地区占比较小。
同时,网球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女性比例上升至47%,青少年群体成为重要增长点,为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北京一家网球学校教练张辰铎表示,今年学校网球课程选课人数大幅增加。临近暑假时,小朋友和家长对学习网球兴趣浓厚,咨询暑期报班热度居高不下。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大众生活方式显著变化。网球运动可满足不同强度锻炼需求,兼具时尚与社交属性,适合全年龄段人群。此外,经济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提供支撑,一批优秀网球明星涌现,“偶像效应”吸引了更多青少年参与。
市场繁荣 多元驱动促增长
网球人口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带动了市场繁荣。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达367.5亿元,较2023年增长14.4%,专业机构预测2029年有望达62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
赛事经济成为市场扩张重要引擎。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突破8000万元,同比增长60% ;上海大师赛吸引22万观众,70%来自外地;WTA武汉公开赛观众人数超18万,创历史新高。赛事周边产品销售火爆,郑钦文奥运会夺冠后, 48小时内3000多人加购同款球拍,销量暴增2000%。网球培训市场火热,北京一家知名网球培训机构2024年新学员报名人数增长80%,课程供不应求,全国市场化网球培训机构(门店)已达5592家。器材生产领域,中国拥有网球器材和配件生产企业634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制造业强省。
王裕雄认为,从供给侧看,更多高观赏性赛事在各大城市落地,网球场地设施、校园课程及培训机构数量增加,国内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满足了人们快速增长的需求。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促使网球运动产业链快速构建,商业价值得到较充分挖掘,最终惠及需求侧,让网球运动参与者和消费者获得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的服务。
动能汇聚 多管齐下助发展
中国网球运动掀起热潮,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今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推出升级版青少年网球体测准入制,覆盖U12至U16年龄段,通过赛事准入、选拔准入和奖励准入三大机制,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多元化“混合制”培养模式孕育出郑钦文、张之臻等一批顶尖选手。
其二是赛事体系日趋完善。国内每年举办近百场国际赛事,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等赛事成为国际网坛重要节点,为球员提供高水平竞技平台,促进网球文化传播。
其三是社交媒体成为普及新阵地。郑钦文奥运会夺冠后,抖音平台“网球”关键词搜索指数同比增长545%,网球教学视频浏览量同比增长107%,相关视频数量增长超260%。网红教练通过短视频分享技巧,降低了网球学习入门门槛。
仍有差距 网球文化要培植
与网球强国美国相比,中国网球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从球员数量来看,美国网球人口约3000万,占总人口的9%,中国网球人口比例仅为1.8%,增长空间巨大。
在场地资源方面,美国拥有约27万片网球场,是中国的5倍,且分布更为均衡。
赛事体系上,美国形成了从青少年到职业、从地方到全国的金字塔结构,全年职业赛事超过1000站。中国目前国际赛事不足100站,国内赛事体系尚不健全。
文化氛围的差距更为明显。网球在美国是大众生活方式,社区联赛、校际比赛历史悠久,而中国网球文化仍在培育阶段,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河北体育智库专家、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晓强认为,美国庞大的网球人口基数培养了大量优秀球员,从青少年到职业的完整培养体系,使得球员能够持续成长。中国网球人口比例较低,说明网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还不够。“球员数量是网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将网球纳入更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增加青少年接触网球的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培训体系,通过校园网球、青少年俱乐部等形式,培养更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
王晓强说:“完善的赛事体系是推动网球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的赛事体系涵盖了从青少年到职业的各个层面。我国赛事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球员的成长和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赛事体系,增加赛事数量和种类,提高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国际网球组织合作,引进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提升中国网球的国际影响力。”
挑战在前 破局前行谋新篇面对发展中的诸多挑战。王裕雄着重指出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基层高水平教练员短缺。受体制机制、薪酬待遇等多因素制约,基层市县一级高水平网球教练员严重不足,学校网球专业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数量缺口也很大,直接制约了网球参与者的增长速度,并阻碍了高水平精英运动员的培养。
二是场地设施供需失衡。尽管近年来网球场馆数量快速增长,但在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结构上,仍难以匹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全国53805片网球场地,平均每片需服务468人,一线城市“一场难求”,周末抢场堪比春运,二三线城市部分球场闲置,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三是赛事运营能力待提高。当前赛事运营水平限制了赛事供给的增长速度,制约了引进高水平国际赛事与培育本土优质赛事,影响了网球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提高。
四是参与深度与文化普及不足。虽然我国网球参与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整体渗透率仍然很低,深度参与者的比例更是远低于许多国家,网球项目文化、观赛礼仪等仍需大力普及和提升。
为破解场地困局,国家体育总局计划扩大网球场馆供给,重点支持二三线城市及县城建设,通过智慧化管理、分时共享等社会资本创新运营模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网球文化深入普及和赛事IP价值提高,网球将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家还将通过网红教练推广、短视频教学等方式,挖掘三四线城市市场潜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网球运动的黄金时代已拉开帷幕,在政策支持、市场活力和大众热情的 共同推动下,这项运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 王 辉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