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交互专区 > 话题讨论

从莱茵-鲁尔大运会 看中国校园体育发展

        第三十二届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7月底在德国落幕,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收获302717铜的成绩,位居奖牌榜第二,虽无法与2023年成都大运会创造的历史最好成绩相媲美,但已超过2019年那不勒斯大运会22138铜的成绩。

 

能有这份答卷,体现出国内校园体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有潜力、有实力的年轻运动员从校园中涌现。本届大运会比赛时间与多个单项国际赛事重叠,参赛阵容和竞争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看待大运会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催生思考。

 

85%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

大运会曾有“小奥运”之称,所有必选竞赛项目全部是奥运会项目。自1959年首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诞生以来,随着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员阵容不断壮大,大运会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也见证着一批批年轻运动员从大运会走向职业赛场和奥运舞台。

本届大运会共设三人篮球、羽毛球、田径、跆拳道等18个大项234个小项,吸引了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余人参赛。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由116名运动员组成,参加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的比赛,参赛的小项不到本届大运会总设项的一半。代表团总负责人刘立新介绍,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代表团相比,中国参赛运动员的数量不到他们的三分之一,85%的运动员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大多数是国际大赛的新手。

与两年前的成都大运会相比,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星味”略显不足。排除本土办赛的缘故,究其原因,一方面,本届大运会于巴黎奥运会后一年举行,很多选手处于调整阶段,加上全运会将于今年举办,无疑给运动员们参赛选择提出更多要求。另一方面,乒乓球世锦赛、女篮亚洲杯、游泳世锦赛、羽毛球世锦赛等单项国际赛事与本届大运会举办时间相近,各支队伍有着更多考量。

虽然参数人数、参赛项目、大赛经验均不占优,但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大运会首次设立的三人篮球项目,中国女队收获银牌。谈及首次参加大运会的感受,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小青表示,自己在国内校园联赛中更多是参加五人篮球比赛,这次参加大运会,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战术认知。

马秀针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跑出1小时1248秒的成绩,夺得女子半程马拉松金牌。这位大凉山姑娘16岁前没有见过操场塑胶跑道,她将这枚金牌视为自己体育生涯的新起点。马秀针表示:“从大凉山走出来挺不容易,体育为我们那边很多孩子带来了机会,我就是受益者之一,因为接触体育,才有了现在这样的舞台。”刘立新认为,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成效和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和既定目标。

 

中国代表团组队模式多元

2005年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时,教育部从国家体育总局手中接过组团参赛的任务。转眼间20年过去,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保持竞技成绩稳定在较高水平,也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呈现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构建三类组队模式。其中,田径、游泳、乒乓球、网球、射箭、跆拳道、柔道7个项目,通过各校推荐优秀运动员,商请单项协会支持重点运动员共同组队;体操、羽毛球、跳水、沙滩排球4个项目商请单项协会负责组队;篮球、排球、三对三篮球3个项目以国内大学生赛事冠军队伍班底,协调单项协会,有针对性地补充完整参赛阵容。

多样的组队模式与当前国内校园体育的发展情况相互印证。本届大运会,中国两支女篮队伍分别收获三人篮球银牌和五人制篮球金牌。据了解,参赛的所有队员由来自国内6所高校的在校学生组成。刘立新介绍,校园篮球已初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国、省、市、县、校贯通的校园联赛体系。此外,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与中国篮球协会共同开展教练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和校园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与水平。刘立新认为,基层篮球教练和校园联赛发挥牵引作用,激发学生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不断扩大篮球运动的人口基数,既可以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们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

与篮球、排球等在校园普及较为广泛的项目相比,单项体育协会在体操、跳水等项目人才培养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欧罗巴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举行的跳水比赛中,虽然遭遇东道主德国队的挑战,但中国跳水队仍收获128银,成为跳水比赛最大赢家。本届大运会德国派出的11名跳水运动员中,有5名选手具有奥运会参赛经历。中国跳水队领队付玉超表示,虽然有一些遗憾,但对队伍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考虑到东道主非常重视跳水项目,中国队取得的成绩很不错了。

此外,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田径、乒乓球等项目中的积极探索,校园中涌现出一批不俗的年轻运动员。来自北京大学的田径运动员舒衡以809的成绩夺得男子跳远冠军。虽然年仅21岁,但舒衡的履历中已有多个冠军头衔,第二十届亚洲U20田径锦标赛冠军、2024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冠军、第26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冠军。舒衡表示,每一场比赛都能够给自己建立信心,“我现在可以说自己是亚洲冠军,是大运会冠军,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冲击更高级别的比赛。”

 

依托大运会推动校园体育

大运会是全世界大学生的竞技舞台,目的是检阅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和高校培养运动员的成果。从本届大运会来看,不同代表团结合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参赛策略。日本体操队由奥运会冠军桥本大辉、冈慎之助领衔,意在以赛代练,为明年举行的名古屋亚运会做准备。考虑到众多国内外参赛任务,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的年轻选手通过本次赛事积累经验。

大运会也是难得的交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运会强调交流的主旨愈发强烈。以竞技为平台,为世界培养更具开阔视野和竞争活力的青年一代,也是这项有“学生味”的综合性大赛区别于其他赛事的重要标签。在女篮赛场混合采访区,中国女篮队员刘禹彤与获得季军的匈牙利女篮队员们相互击掌祝贺。她解释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互相分享各自的美食,休息时也会一起玩游戏,大家成为很好的朋友。”舒衡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表示:“比起田径单项赛事,我很喜欢大运会的氛围,综合性赛事可以结识各地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此外,透过大运会,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情况。上海体育大学教授毛丽娟表示:“我们从赛事中汲取经验,通过赛事标准传导,优化高校训练体系和课程结构,促进体育教育科学化转型,为推动中国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据统计,本届大运会参赛人数超过9000人,比成都大运会6500人的参赛规模增长了38%,赛事共诞生28项新的赛会纪录。刘立新认为,立足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学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蓄水池”,通过学校俱乐部、校园联赛等,构建起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如何从大运会中汲取经验,推动校园体育长久发展,还需多方努力。刘立新表示,校园体育一方面要推动体育运动推广普及,面向人人,发挥好以体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竞技后备人才选出好苗子。他说:“理论上,校园体育的一体两面并不冲突,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从实践看,要把校园体育做实做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人才、经费、机制等方方面面下足功夫。”

●文 陶相安

来源:《新体育》2025年第9